在“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共同组建了“钢结构住宅产业化课题研究组”。此后,为加快我国钢结构住宅的产业化研究,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以下简称协会)开展了很多具有实际意义的工作。推广钢结构住宅对国家、对社会有哪些优势?中国建筑金属结构协会副会长、秘书长刘哲有着独到的见解。
记者:2011年,协会成立了钢结构住宅产业化课题研究组,就目前的情况来说,您认为推广钢结构住宅的时机成熟吗?
刘哲:钢结构住宅是钢结构建筑的一种形式,在我国早有实例。从1994年在上海北蔡建起的第一栋8层钢结构住宅算起,已有18年的时间了。18年来,我国的钢结构企业在钢结构住宅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从建筑技术、结构体系、建筑产品配套到设计、施工、维护等方面己经拥有了一些比较成功的经验和工程范例,譬如,青岛的华阳慧谷住宅小区、上海奉贤的32万平方米住宅、沈阳铁西区7.2万平方米的工人村、武汉的世纪家园……
记者:钢结构建筑除了抗震能力强的优势外,还有哪些优势?
刘哲:钢结构建筑拆除后,60%~70%的材料可以循环使用,无疑节约了资源、减少了建筑垃圾,符合循环经济的要求。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建造钢结构建筑的钢材等于为国家储备了大量的钢铁资源,这对国家的战略安全是非常重要的。有资料显示,美国62%的钢产品主要原料使用的是回收钢废料;100%的建筑梁、柱和桥梁用钢板都是使用再生钢;46%的钢材被重复使用,生产钢铁使用的铁矿石不足总量的50%。
众所周知,产业化、工厂化、标准化能够有效地促进建筑行业技术进步和发展,加快建筑行业转型升级,是建筑业发展的方向。钢结构建筑的产业化程度高,所有构件都可以工厂化预制生产,在现场进行标准化安装,能够提高施工效率、缩短工期,钢结构建筑比一般钢混建筑能缩短1/2~2/3的时间;能够实现建筑精度由“厘米”到“毫米”的转变,避免因现场施工的不可控造成质量缺陷,显著提高了建筑质量;同时,能够减少施工现场的湿作业,避免对环境的破坏。此外,钢结构的构件截面和墙体厚度远远小于钢筋混凝土建筑,因此,在同等面积的情况下,钢结构建筑的使用面积较钢筋混凝土建筑可增加6%~15%。
记者:刘秘书长,您到协会工作之前,曾担任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市场管理司副司长,您对各类建筑的优劣比常人更有发言权、更专业,请您介绍一下钢结构建筑的优势。
刘哲:钢结构建筑的优势有很多,譬如,自重轻、抗震性能好、结构安全可靠、生命周期长、材料可回收利用。用事实来说更有说服力。根据有关机构对台湾9·21地震建筑物破坏情况的统计:钢筋混凝土结构为52.5%、砖混结构为24.1%、钢结构仅0.6%;日本神户市政厅在经历了阪神地震后基本完好,而与其相邻的一幢8层钢筋混凝土建筑却遭到严重的破坏,其中一层被压扁了,上部3层整体坍塌。遭到同样的外力破坏,而结果不同的原因就是建筑的结构不同。两组数据已经清晰地显示,钢结构建筑较其他结构的建筑在抗震方面有着显著的优势,这主要源于钢结构建筑自身的延性好,即使在突然遇到外力的情况下也不会断裂。
记者:既然钢结构住宅具有钢结构建筑的所有优势,为什么推广的力度不大?
刘哲:我认为主要有六个原因。一是国家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的产业政策、鼓励政策和有利的市场导向,在钢结构住宅的造价优势没有充分体现之前,难以激发业主、供应商、施工和设计方、特别是房地产开发商建造钢结构住宅的积极性。二是钢结构住宅的技术标准、规范不健全且修订不及时。三是推动钢结构住宅的发展,需要走体系化的道路,而与钢结构住宅配套的相关产品和技术尚不完善,特别是因需求有限所导致的生产成本问题凸显。四是推动钢结构住宅的发展,需要科研、设计、制作、安装等各方面的合作,但目前基本是处于单打独斗的状况,使很多人走了弯路。五是钢结构住宅的各项专业技术储备不足,同行业缺乏有效的交流和总结。六是钢结构住宅的开发模式还在摸索阶段,目前所采用的BT(建设—移交)和EPC(工程总承包)模式在住宅工程建设中使用尚不成熟。
记者:价格,是不是导致钢结构住宅发展缓慢的原因?
刘哲:对钢结构住宅和混凝土结构住宅的造价比较目前还没有准确的数据,各种说法都存在。譬如,有人估算钢结构住宅比混凝土住宅造价高出10%左右;也有人认为钢结构住宅的施工工期短、资金成本低、基础造价省、产业化程度高等优势可以节省4%左右的人工费用。如果考虑到钢结构住宅的安全、环保、节能、减排的社会效益,即使造价稍高于混凝土结构,从长远看,对国家、社会、个人都是有利的。随着配套墙板、楼板等建材生产技术的提高和规模化生产以及高强度钢材的使用,钢结构住宅在工程造价方面的优势还有很大的潜力。我国目前的钢材、水泥的价格比是20:1,随着国家节能环保政策的推进,这个比例将会逐步接近国外3:1的比例,而钢材占钢结构建筑成本的70%,钢结构住宅在价格上的优势将更加明显。
记者:国外钢结构住宅的情况如何?
刘哲:钢结构住宅的发展源自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是为了解决二战后的房荒问题,迫切需要建造速度快、易于工业化生产的住宅。随着钢结构住宅抗震、减少人工成本、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等诸多优势的显现,各国政府相继出台了大量的政策与当地企业共同推动这个新型的建筑体系。经过起步阶段———标准化阶段——稳步发展阶段,很多国家的钢结构住宅市场、产品技术和产业链已趋于成熟。
日本是地震高烈度地区,钢结构建筑占总建筑的1/3,钢结构建筑的占有率高使日本人民在受到地震灾害时生命得到充分保障。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的里氏9级地震,通过当时的电视画面我们可以看到,地震伴着巨大的海啸将钢结构住宅“连根拔起”,但钢结构住宅并没有坍塌,仍是一个整体。尽管目前我国钢结构住宅的发展不及日本及欧美国家(地区),我相信国外的今天一定是中国的明天,因为,我国政府一贯高度重视安全、关注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