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加重视民生,更加重视社会目标,昨日闭幕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为今后五年中国的发展定下了基本路径。专家认为,这表明中国政府在未来五年的规划中将淡化经济目标,转而强调社会目标,强调增长和分享的平衡。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的多次会议主要提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而此次会议提出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家表示,从“增长方式的转变”到“发展方式的转变”,不仅仅是字面的改变。
民生规划
昨日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稿确定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使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明显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对比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等具体目标,可以发现,这次全会没有提及具体的发展数据,而是更加注重民生问题,更加注重社会目标的实现。
“十二五”规划本来就是个民生规划,这是跟过去历次规划不同的地方,也是中国战略规划的历史转型——过去更加重视发展,更加重视速度,现在是更加注重民生,更加注重质量。”国家信息中心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告诉《第一财经日报》。
在民生方面,全会特别强调,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张晓晶分析,从全会公报来看,经济目标确实被淡化,而社会目标被提到重要位置。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年均GDP增长率接近10%,但过分强调效率、过分重视GDP增长也带来许多负面问题,主要表现为增长和分享的不平衡。
“‘十二五’规划作为对过去传统发展方式的一种反思,就是要加强我们短腿的方面,用更多的社会性目标来约束和考核各级政府。”张晓晶说。
小康还有多远?
中共十六大提出了要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的要求。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剑阁的解读,全面小康包括发展的连贯性、协调性、公平性和可持续性等。
专家分析,“十二五”规划淡化经济目标,强调社会目标,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来自实现全面小康的压力。
上述匿名专家表示,现在离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只有短短十年的时间,尤其在民生各项指标上,实现目标的压力还很大。
“至于GDP,本来就不是个越高越好的指标。而且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不用强调也会有较高的增速。规划不提GDP增速也说明了唯GDP的政绩观念在发生转变。”这位专家分析。
张晓晶也表示,全面小康不是一个简单的GDP数据能够代表的,还包括各种社会性指标,比如老百姓的幸福指数等等。
全会在谈及下一步发展目标时,提出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目前存在着过去30多年积累的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十二五’期间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很好的机会窗口期,越往后压力就越大。无法再拖,再拖就没有机会了。”张晓晶称。
他表示,只有增长没有分享的发展是没有意义的,也是不可持续的。
“过去我们的发展只有经济数据,而忽视了人的需要、人的福利。现在的目标就是要回到‘人’上。这也是包容性增长的目标。”张晓晶说。
鉴于目前世界各国尚没有完全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外部需求将持续不振。在经济发展方面,全会提出,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
而通过收入分配改革等一系列举措来实现居民增收是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前提。由此来看,民生与发展,确实是“十二五”规划中两大关键点,二者互促互荣,才能有助于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